24 岁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¶
2025 年 10 月 9 日,我按下发送键,将辞职信发给了领导。那一刻,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转了个弯。
一年多前刚毕业的我,大概想不到自己会在一年后选择离开公司,甚至离开陪伴了我数年的量化行业。从 2020 年接触量化开始,到实习、全职工作至今,我曾经期待过自己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。
改变并不是某个瞬间的决定,而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。一些念头在心中生长得很隐秘,最初只是微弱的疑问,后来逐渐变成了无法忽视的声音。我想在 24 岁的十字路口,用这篇博客记录下这场重要的“改变”——记录我走过的路,也记录路上遇到的那些珍贵的人和事。
数据与代码:在量化中找到热爱¶
2020 年的那个夏天,一整个学期都没能回到厦大校园上课的我,和大多数商科生一样,正忙着寻找行研、投行、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。那时我还在读大二,疫情让线下实习几乎停摆,我一次次投出简历,却始终没有回音。就在我为没有实习而焦虑的时候,一位比我大两届的厦大学长给我打了个电话,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做量化项目。
那时我对“量化”并没有太多概念,但在投资学和数理统计的课上,教科书里的数值模拟和编程习题让我感受到,学校里教的知识和技能,真的能运用到真实的世界里并产生价值。于是,我在学长的指导下开始了第一个量化项目。最开始是做数据处理和复现金工研报,有一天晚上的工作深深地影响了我。那天我在宿舍写代码分析数据,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,明明已是深夜,但我完全没有困意。我就是想把代码跑通,想分析结果。直到凌晨一两点,当问题终于被解决,看到结果的那一刻,内心的兴奋和成就感让我感到踏实、满足。我享受用代码、用数据、用数学模型去探索和验证的过程,这也让我认为自己找到了值得热爱的事业。
正是这份热爱,让我在大三申请保研时有意识地选择了更偏理工科的专业,因为量化行业更偏好数理等技术背景的同学,纯商科背景并不具备优势。作为“跨保”的同学,能收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商务分析硕士项目的 offer,到最心仪的院校念书,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。
从那以后,我的职业路径变得越来越清晰:本科开始补充数理和编程知识,并持续在量化行业实习。研究生入学不久,又通过班级的 Capstone 项目加入了一家量化私募公司。班级规定的项目实习期本来只有三个月,但我和同事们互相都觉得适合继续做下去,就一直留了下来。2023 年 8 月,我顺利获得了 return offer,此后几乎全勤实习。
直到 2024 年 6 月硕士毕业后,我正式成为了一名量化分析师。我参与了很多 0 到 1 的项目,创造的过程让我接触和学习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方法论、工程经验和工作习惯,这些收获也符合学生时代的我对进入职场后的成长期待。那时的我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,也充满热情。
春节里爆火的 AI,我要继续做一个旁观者吗?¶
2025 年春节期间,DeepSeek R1 的发布引爆了全球。但真正让我震撼的,并不是这个模型有多强大。作为 AI 的重度用户,我很早就关注过 DeepSeek 这家公司,也熟悉他们的产品。见多了各家科技公司发布新模型、新产品,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对我来说并不意外。
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,是在春节拜年时,我发现连那些文化程度不高、甚至不懂英文的中老年亲戚,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 AI 产品。他们能准确读出“DeepSeek“这个词,知道它能做什么,甚至真的在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AI 的普及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,它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善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。
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。量化行业主要服务机构和高净值人群,我很难说自己的工作对更多普通人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。我似乎没有资格像那些 AI 技术的推动者和产品的创造者一样,自豪地说“我的工作改变了世界,让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”。
这种价值观的错位让我感到焦虑。我想,也许我该去做一些能影响更多人的事情。AI 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,但我还没有勇气做出改变。那时我才工作半年多,担心经验不够、机会太少,也害怕自己对 AI 的兴趣只是短暂的冲动。那时我还不确定,这到底是热血,还是热爱。若只是热血,我该冷静下来;可如果是真正的热爱,那它足以支撑我做出重大的改变,从一个旁观者变成参与者。
我看见那些眼里有光的人们¶
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,我有机会参加许多高质量的 AI 社区活动。在微软 Dev Day、谷歌 Gemini 工作坊、AI Hacker House、外滩大会、PyCon China 等等,线上线下大大小小的活动里,我看到了许多积极拥抱 AI、正在或即将改变世界的人们。
第一次让我触动的是今年 5 月份在微软 VS Code & Agent Dev Day。一个微软中国团队的产品经理站在台上,和他的同事一起现场演示 GitHub Copilot 的功能和效果。当他说“这是我们微软中国区的团队做的,就在上海。你可以用它做这个,效果会是这样...”,我羡慕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。
我想起 2021 年大四的那个冬天,我第一次使用 GitHub Copilot 时给我带来的惊喜和神奇。我在代码编辑器里写了一行注释,按下回车后,它居然真的帮我生成了几行正确的代码,再按下 Tab 键就自动补全。我兴奋地叫上同学,向他介绍这个神奇的东西。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神奇的东西叫做“生成式模型”,也不知道它在未来会有多么迅猛的发展,继续变得更加强大、更加神奇。
我记得 GitHub Copilot 最初发布时有一句口号叫做“Don't fly solo”。那时 ChatGPT 都还没有问世,AI 的角色还只能是一个辅助人类的“副驾驶”。短短几年后,AI 编程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Cursor、Claude Code、Codex 等先进工具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,甚至彻底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工作流程和生产方式。编程本身不再是稀缺的技能,好奇心和想象力才是。2025 年夏天,字节跳动的 AI 编程软件 Trae 推出“Solo 模式”,似乎在与几年前的口号呼应:现在 AI 已经坐在了主驾驶,人类才是副驾驶。
随着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,看到这些 AI 领域的人们在分享他们创造的技术和产品时,那种自豪、兴奋和成就感是如此真实。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眼里有光的人,我梦想着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。
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,我也逐渐确认:我对 AI 的兴趣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真正的热爱。在 AI 改变世界的进程中,我不想只做一个旁观者,更渴望去做一个参与者。
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全世界都会来帮你¶
虽然内心有做 AI 的想法和计划,但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向外界表达。我担心家人朋友们会泼冷水,会劝退我,会阻挠我。我自己也不确定这个改变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未来遇到不顺利时该怎么办,我似乎都没有准备好。直到国庆节前一周,一连串宿命感极强的事件,让我坚定了内心的想法,也鼓起了做出改变的勇气。
9 月 22 日周一晚上,我像平常一样去健身房上搏击操课,也像平常一样遇到了那位经常一起上团课的大姐姐。我和她之前只是点头之交,但下课后我和她在电梯里,我突然说出了一句连自己都意外的话:“我最近感觉好焦虑啊。”
我至今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,但它似乎成为了改变一切的开始。那位大姐姐关心地问我怎么了,我就把憋在心里许久的想法说了出来:“我想辞职去做 AI,我想追寻自己的热爱。”出乎意料的是,她的第一反应是:“那很好啊!AI 就是未来啊,你们年轻人就应该敢于尝试,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。我很支持你!”
这是我第一次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,我没有期待过能够得到如此正面的反馈。这给了我巨大的鼓励,于是我开始主动找其他人聊这个话题,同样也得到了许多正反馈。一位朋友在跟我通了 2 小时电话后,对我鼓励说“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情,全世界都会来帮你”。
接下来就是一件件全世界都来帮我的事情。
一位许久未联系的硕士同学突然找我聊天,说自己对工作现状有些迷茫。我们约了一起吃饭,聊了许多关于工作、理想的话题,我也诉说了我打算转行做 AI 的想法。晚上这位同学给我发了一条微信:
读完这段话后我非常感动。我好像只见过别人眼里有光,但很久没有人说过我眼里有光了。原来我在表达想做 AI 的时候,在别人看来,我也是眼里有光的。这位同学的支持与鼓励,恰恰在我最需要的“特殊时期”出现了。
周二晚上,我在 B 站上刷到雷军将要做年度演讲,今年的主题是“改变”。看到海报的那一刻,我好像被击中了一样。“面对挑战,原地彷徨,不解决任何问题,唯一的出路,就是改变。”似乎这是命运的安排,让雷军在我正需要解答“要不要改变”这一问题的时候,给我的一些参考答案。
我认真看完了雷军今年的年度演讲,其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
雷军说:“50 岁正是闯的年纪”。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和相信 50 岁这个时间节点,因为我爸妈就是 50 岁,现在叫他们去闯,我是不太相信也不太乐意的。但我才 24 岁,应该完全有资格、有勇气去尝试、去闯!
雷军还分享了一句鸡汤:“你只管努力,其他的交给天意”。我心中关于“要不要改变”、“改变后的未来要是不顺利的话怎么办”的种种困惑都被这一句鸡汤给解答:既然一直空想是没有用的,那就大胆努力去做,其他的交给天意,顺其自然就好了。想到就做,不会就学,错了就改。所有这些后果都没什么大不了的,既然可以接受后果,那就只管努力去做。
一天晚上入睡前,我和往常一样打开小宇宙听播客。在《代码之外》的一期听众来信节目中,几位主播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:”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“,他们用这五个问题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:
-
你早上醒来的时候会感到兴奋还是厌倦?
-
你有没有可以毫无保留倾诉的人?
-
你过去一年有没有掌握新技能或者得到一些成长?
-
你能自主决定大部分时间如何安排吗?
-
你做的事,对别人有积极影响吗?
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深思。有一些我认为自己做得还算很棒,我很幸运一直有可以毫无保留倾诉的对象,也有感到一直在进步和成长。但最后一个问题,让我又一次思考自己的价值观,我认为自己还称不上成功。
我想要做出改变,现在全世界似乎真的都在帮我。于是在中秋节的晚上,我正式向爸妈表达我打算辞职做 AI 的想法。我的爸妈也许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“量化”、什么又是“AI”,但我希望尽力让他们理解我的经历、我是如何思考的,以及我今后具体的打算、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况等等。这样若是今后遇到挫折与不顺利了,最爱我的两个人也不会太过担心。爸妈没有谈论太多关于各种选择和可能性的对比,他们只用几句朴素的话表达对我的支持:“男孩子就是要去闯的,你现在还年轻,失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。喜欢就去做,总比你过几年回头看觉得后悔好。”
迈出去,而不是一直模拟未来¶
该想的已经想了,该聊的也已经聊了,我终于可以不再犹豫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10 月 7 日,我写好了辞职信。10 月 9 日早上一到公司,我就把它发给了领导。准备发送前,我的心跳竟有些加快,毕竟这是我第一次重要的职场转变,不知道会发生什么。但按下发送键后,我变得十分平静,觉得没什么可害怕的。
有些出乎我意料的是,领导和老板都表达了尊重、理解和支持,甚至欣赏我的理想与真诚、关心我的未来打算,还聊到有朋友在做 AI 可以内推我,这让我非常非常感动。没有人泼冷水,没有人阻挠,没有人因为我的离开而对我有恶意,所有我之前担心的情况全都没有发生。我的同事们还是那么的好。
真正开始行动起来后,我有一个深刻的感悟。之前的我想了很多很多,就像是在做蒙特卡洛模拟:从当前的起点出发,大脑会想象各种可能的情况,线条也向着各个方向推演。模拟得越多,脑中的线条就越多,也越混乱。但当我真的迈出步子后,那些混乱的线条开始变得清晰。回过头看,很多当时想象向下的线条逐渐被擦去,留下的更多是向上的好结果。所以,比起一直在脑中模拟未来,更重要的是迈出去真正实现未来。
现在,24 岁的我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。我决定听从内心的召唤,去做那些真正能够积极影响更多人的事情,去做改变世界哪怕一点点的事情。未来会怎样?我确实不知道,那就把这些问题交给天意吧,因为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